近期,市场中流传着一则引发热议的传闻,彭博社亦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该传闻称,中国税务机关可能会向一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询问其海外收益情况并进行征税。
然而,截至目前,这一消息仍属于未经官方证实的传闻范畴。在此情境下,我们暂不探究传闻的真实性,而是聚焦税务议题本身,从三个维度解析为何无需对此传闻过度担忧,并再次强调为何合理税务规划是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负扣税,再次成为澳洲政治敏感话题。
负扣税不是税,而是澳洲政府为了鼓励投资买房而推行的一种减税机制。1930年代,澳大利亚引入负扣税政策,旨在鼓励澳人投资房产,以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
两周前,有传闻称现任工党政府计划对当前的负扣税规定进行审核,甚至不排除使用极端手段,可能会直接取消这一政策。不过,这一消息很快就被澳洲总理阿巴尼斯亲自辟谣,明确表示政府没有意图撤除负扣税。
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即将要过去的国庆长假可谓难熬,股民们纷纷看着全球股市中的中国概念资产疯狂飙涨,却无法参与其中,直呼错过太多。贝莱德和高盛也激进表示:现在立刻全面超配中国股票,还能接着涨!
OpenAI’s gobsmacking US$6.6 billion (A$9.5 billion) raise, announced last week at a US$157bn (A$230bn) valuation, has a small slice of Australia on the cap table, with Melbourne fund manager Boman Group chipping in A$10 million.
The record raise for the San Francisco-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tartup was led by Josh KuschUS VC Thrive Capital with chipmaker Nvidia, Japan’s SoftBank Microsoft, Khosla Ventures and Abu Dhabi’s MGX among its heavy-hitting investors.
Boman was founded in 2011 by Eric Gao and Julius Wei as BMY Group, then rebranded in 2024. It currently has around $600 million in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offering high-net worths, especially from Asia, a range of fixed income, private equity, and IPO investment options.
谈及企业海外上市,美国曾一直是亚洲公司的首选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更是成熟的资本流动和广阔的投资者的代名词。而近几年,形势有所转变,澳大利亚正逐渐成为华人公司上市的新兴选择。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兖煤澳洲(ASX: YAL),新希望集团(ASX: NHC),以及近期刚刚上市的羊毛制品公司Merino(ASX: MNC)。
这一趋势的变化不仅仅因为美国市场本身的一些制约因素所推动,例如股票交易量不断下降、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5年减少以及政治不稳定(如政党轮替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澳洲市场本身的优势逐渐凸显。相较于美国,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上市费用更低、上市程序更简化、上市时间更短,这使得澳洲市场对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更具吸引力。
A Melbourne-based fund manager for high net worth Chinese investors has joined a growing throng of private technology investment operators on the Australian funding trail, with its plans for a new $100 million fund-of-funds, taking the amount being sought by firms in the local market well past $1 billion.
Boman Group– which was until recently named BMYG Financial Group – is betting on appetite returning from family offices to support its plans, and hopes to close its new fund by the end of the calendar year.
美国7月CPI进一步走弱,叠加鲍威尔的“鸽派”发言,打开了美联储降息的大门,市场对9月的降息预期也升至90%。经过大半年的酝酿和反复,美联储的降息似乎终于要成为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情绪明显转向,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各类资产的配置策略。利率预期的变化不仅影响了美元的走向,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那么,资产的走向是否会如投资者的预期那样?以史为鉴,我们能参考哪一个降息周期?历史是否会简单地重复,还是会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变化?
本报告将针对这些疑问,从经济基本面出发,对美国与澳洲进行深入剖析,分享各类资产表现,以帮助投资者跨越周期,为财富保驾护航并实现增值。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当前全球私募市场的情况,并且想跟大家探讨几个问题:当前是否是进入私募市场抄底的好时机?私募类型的资产组合是否能符合家庭长期的资产配置需求?
本次的分享来自于博满集团的合伙人、博满元亨私募股权母基金策略负责人陆铭浩Vincent。
在澳大利亚结束疫情的边境管控后,大量留学生及移民重新涌入澳洲住宅市场。购房和租房市场房源变得非常紧张,房价迅速上升,媒体上经常出现新移民“一房难求”的新闻,那么这样的可负担性“危机”究竟从何而起?
澳大利亚房地产的可负担性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二战结束后的新房建筑热潮在2000年开始消退,长期的供给不足导致现在的可负担性危机。
在供应端,无论是新房数量还是二手房,都出现了供应量断崖式下跌的情况,最严重的是相对廉价住房——如高密度住房的严重供给不足。而在需求端,无论是大量新移民的涌入还是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搬离父母的趋势,也都对应着本就供应不足的高密度住房。这最终导致了购房和租房市场都出现了房价在升息时代,“逆市暴涨”的现象。
有问题,就需要有解决方法,一方面政府政策上依然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可能也意味着一些可能的投资机会。